跳至主要內容

解脱

 

解脱[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印度宗教中,解脱梵语मोक्ष罗马化:mokṣa,或 मुक्ति〔mukti〕、vimokshavimukti),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无漏学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许多种,如印度教讲禅定瑜伽、诵咒语等,佛教讲诵陀罗尼咒、念佛禅定等,依各教派传承而定。

词源[编辑]

解脱的梵语有多个,其中的词根muk-、mok-,皆来自同一语根muc,义即“解开”、“放开”。

印度教[编辑]

印度教的解脱理论主要是“与合一”,回到“梵我”境界,或“与神(自在者)合一”。

有三个道路可以达到解脱:

  • 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
  • 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
  • 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明而得到恩宠。[1]

耆那教[编辑]

耆那教说七——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要想解脱必须通过持五戒(不杀、诳、盗、淫、蓄财)、修三宝(正智、正信、正行)的方式制御,一般主张修苦行,以此消除宿,不生新业,即可达到寂静境界,最终解脱。

耆那教还有一种桑塔拉仪式,是苦行的一种,即斋戒绝食,以此实现解脱的目的。为此印度每年有数百信徒饿死。[2][3]

佛教[编辑]

佛教讲中道,不落二边,即不落入两个极端,破除简单二元论。如既不主张修苦行,也不主张随顺欲乐;既反对断灭,也反对常有。以中道修行,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无漏学的道路,通过禅定、念佛等法门,逐渐清除,断除执着烦恼,从较粗的烦恼——五下分结(疑结、边见结、戒禁取见结、欲贪结、嗔恚结)开始断,终至断除最粗的烦恼——五上分结(掉举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我结、无明结),永远断除一切粗细的烦恼[4],达到涅槃的境界、解脱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之苦。

涅槃有两种,阿罗汉的涅槃,是断除了我执、未断法执的果位。而入正等正觉的究竟涅槃,即成佛果位,已经断除法我二执。

这在判教称为“渐教”,是渐次成就的教法,佛教也对部分利根者讲“顿教”、“圆教”,即通过明心见性,即生成佛,此一生便可以脱离轮回。

参见[编辑]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1200年前,一個唐朝人,總結了自《山海經》以來,各種修仙法門,他在夢中悟道,修煉成仙,而我們卻一直以爲他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自說自話的總裁 - YouTube

   1200年前,一個唐朝人,總結了自《山海經》以來,各種修仙法門,他在夢中悟道,修煉成仙,而我們卻一直以爲他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自說自話的總裁 - YouTube